蚌埠专题展示“陶塑雕题纹面人头像”

时间:2025-05-29 04:08:51来源:街头霸王4 作者:休闲

  蚌埠地区新石器时代遗址数量众多且分布广泛,蚌埠尤以双墩新石器时代遗址最为世人瞩目。专题展示双墩遗址距今约7300年,陶塑出土了一批具有独特文化内涵的雕题陶器、蚌器、纹面骨器、蚌埠石器文化遗物,专题展示其中陶塑雕题纹面人头像被定为国家一级文物,陶塑是雕题我国已知最早的陶塑人像之一,也是纹面研究淮河流域早期文明最重要的实物例证。遗址发现的蚌埠600余件已初步具有象形、会意、专题展示指事等文字功能的陶塑陶器刻划符号,内容几乎涵盖了双墩人生产、雕题生活、纹面精神方面的全部内容,构成了双墩文化极其重要的内涵,其对于研究中国文字起源,更有着不可估量的重要价值。“双墩文化”的命名可谓实至名归。

  8月15日下午在蚌埠博物馆举行--“陶塑雕题纹面人头像”专题推介媒体通气会。陶塑雕题纹面人头像,高6.3厘米,宽6.5厘米,出土于位于小蚌埠镇双墩村的双墩新石器时代遗址,距今约7300年,是我国现存最早的陶塑人头像之一,为国家一级文物。器物整体由陶土经手工捏制后烧制而成。头像眉弓突出,双目圆睁,目视前方,鼻子扁平微翘,似蒜头鼻,小嘴张开,左耳残,右耳有一穿孔,凸现出一个美丽少女的生动形象。面部五官比例恰当,凹凸对比适度,体现了7000年前淮河流域先民们古朴的审美意识。陶塑雕题纹面人头像的出土,引起了史学、考古、民俗、民族、宗教、美术史、雕塑史研究者们的极大关注。

  值得注意的是,该头像于左右脸颊上各有5个戳刺点连成一线的斜纹,是为纹面。额头上刻划有2个同心圆纹,该类雕题象征着远古先民对太阳的崇拜。“雕题”与“纹面”,是上古时期先民们流传下来的一种习俗,即用特定的方式和仪式在人的面部刺出花纹图案。刺在额头上为“雕题”,刺在面颊上为“纹面”,刺在身体各部位称“纹身”。这件陶塑雕题纹面人头像,为我国目前已发现的“雕题纹面”的最早实物例证,为研究当时的原始艺术和原始信仰提供了宝贵的实物资料。

  陶塑雕题纹面人头像,是我国新石器时期最珍贵的原始艺术品之一,体现着制作者对造物观念的认识和对原始美学的追求。该件文物在使用新石器时代早期传统陶塑制作材料的同时,在原料中添加了更为精美的云母和石英粉末,不仅成型坚固,而且更加美观,闪闪发光的面部显得精致与神秘;陶塑人头像制作手法洗练,人物塑形比例准确,纹面雕题精美,就全国同时期出土的陶塑人物像而言,无疑是最高水平的体现。陶塑人头像虽雕刻简练,但手法写意,生动传神,颇有“巧笑倩兮,美目盼兮”的审美韵味,是中国史前雕塑大朴不雕、大道至简的典范之作。

  蚌埠市博物馆将围绕陶塑雕题纹面人头像展开一系列宣传活动,打造专题展厅,让市民更全面地认识这件来自七千年前的遗珍,了解蚌埠地区七千年文明历程;同时,将邀请来自相关领域的专家学者,召开专题研讨会,共同探讨陶塑雕题纹面人头像的文化内涵。

相关内容
推荐内容